香雪是什么样的形象?

衬衫纽扣位置如何制定-保定定制衬衫纽扣

香雪是个纯朴的女孩子,热爱学习,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好奇和向往,有一颗真挚纯良的心。

女作家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泼辣的凤娇与纯净的香雪,本文试就两人的形象从以下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不同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凤娇在伙伴拥挤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一声尖叫,“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面对伙伴的讥笑嘲讽,“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面对列车的质疑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这些直言不讳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的一面。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而相对比而言,香雪却少言寡语。火车在台儿沟停下时,众多姑娘七嘴八舌问“北京话”(一位火车上的男乘务员)问题时,香雪跟在众多姑娘后小声问了句:“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在回家的路上,众多姑娘和凤娇开玩笑,凤娇让她帮腔时,而香雪却不说话,并且慌得脸红。这些都说明香雪平时不善言谈,胆子小,很腼腆、性格文静腼腆。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二、不同的物质追求,表达不同的人生目标

香雪和凤娇都带着那种山里人独有的质朴,火车的到来同样改变了她们两个人的生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可以拿本地的土特产和火车上的洋货进行交换。

凤娇更喜欢的是头饰、手表;注意到的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在交换东西时,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调换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凤娇对那个“北京话”乘务员很感兴趣,情有独钟。

而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也不像其他姑娘那样对“北京话”乘务员感兴趣,打听的是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自动铅笔盒的价钱。

通过对比,发现面对改变,凤娇改变得更加外露,而香雪的变化则显得内敛,表现了她们完全不同的人生目标:凤娇只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变,这是对台儿村原始生活状态的写照,因为凤娇代表了真正闭塞在台儿村的人。而香雪更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她渴求文化。所以她的眼界与关心的事物自比凤娇高出一些,她代表了最终要走出台儿村的希望。

三、不同的换物目的,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

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银圈圈、手表等这些奢侈品回来,她们只是盲目地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具有爱慕虚荣与追求享乐思想之嫌。

而香雪却有着与众人不同的换物目的,她想换的不仅只是一只铅笔盒,而是要换回自己的尊严,为此甚至负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代价。因为她的那只木头铅笔盒曾被同学无数次的嘲笑,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自动铅笔盒——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象征。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闪的明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寻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进。

为了获得真正的尊严,在强烈的自尊心和坚定信念的促使下,在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在她一个人沿着铁路走回家乡的时候,对养育她的大山说:“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从这可以看出香雪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家乡目前的贫穷和落后,香雪有着一种无比的乐观。在回家的路上她深深地为那篮母亲甚为珍惜的鸡蛋而自责,也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淳朴。

总之,在《哦,香雪》一文中,风娇和香雪都是台儿沟村最普通的两位姑娘,香雪是朴实、纯真,正是由于她的这份朴实和她身上所具备的那份与众不同的精神和人生态度,让她在文中的形象尤为突出。作者写凤娇是为了更好地反衬香雪的形象,使香雪的形象平凡中见伟大,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最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M]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瑞英.小说《边城》和《哦,香雪》人物形象比较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哦香雪的作者简介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节青春片最高奖;**《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女作家铁凝的主要作品?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

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

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

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

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铁凝的写作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节青春片最高奖。

**《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百度百科--铁凝

一篇铁凝600字左右的散文。。。。。。。速度。。。。急。。。。

我离开村子时,家里还有两个麦秸垛,一个在场院里,一个在街门口。刚砌起的麦秸垛,是暖黄的,香喷喷的。我们那个村子有1000余户,也就有两千个麦秸垛。你想偌大的场院里,像城堡一样站着一个个饱满的麦秸垛,显得多么富足殷实。麦秸垛那种温馨和恬静,是庄稼人溢于言表的童话。麦秸垛六月里站起来,这个村子青黄不接的日子就宣告结束了。第一把入灶的麦草,第一口新馒头,是一街的香,一院的味呀。麦草的青香有着甜丝丝的味道,用新鲜麦草蒸馒头,就好比用青草喂牛,散出的是雪白雪白的乳香。

刚砌起的麦秸垛,是猖狂的飞舞的,得来一场透雨。夏雨淅淅沥沥下时,那麦秸垛也静悄悄私语着。雨后的麦秸垛,有一种淡淡的霉味,身上就像披一件年深日久的蓑衣,表面是苍古的;可骨子里依旧黄暖暖的,如初如新。

我们家门口那个麦秸垛,透雨之后,常常钻出一簇簇油绿的麦苗,有时从垛后蓦地闪出一根玉米苗,直直的,往天空自由自在地直长,高出草垛一大截。院里的瓜蔓儿上了墙头,又探头探脑地爬上了麦垛,在麦垛上肆无忌惮地胡爬乱摸。奶奶也不去管它,真惯呀!有时那拉搭下来的绿蔓黄花儿,被愣头愣脑的鸭子们啄了,奶奶才终于嗔怪一声:“就你贱,又少了一个瓜儿。”那蔓儿愿在哪里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在哪里坐一个瓜,就坐一个瓜。你想那麦秸垛经几番烟雨蹂躏,就像一个老人戴旧的草帽;可上面却结满碧绿的珠子,一个个滚圆的小瓜,横七竖八,吵吵嚷嚷,赖着不下来,直至滚瓜烂熟,多滑稽呀!

秋天,收获的季节。麦秸垛上的瓜一个个光辉灿烂地熟了,熟也不摘,就那么馋人似的,碌碡一样卧在那里,把麦秸垛都压矮了一截。走来一个小姑娘,蹿个高,用手拍拍它:“奶奶,瓜熟了。”又走来一个大姑娘,不用蹿高:“大妈,瓜好大呀,好摘了。”奶奶只一句话:“不急,不急的……”

有一天,下了大霜,瓜熟蒂落,奶奶清晨就吆我们起来,弟弟睡眼惺忪地说:“我不起来。”“起来摘瓜呀。”于是弟弟就一个高从被窝蹿出来。那些瓜大呀,石头一样沉,身上还敷了一层霜粉,冷飕飕的,我和弟弟两人才抬一个,那瓜真甜,就像冰糖。奶奶说:“经霜的瓜都甜。”甜到心窝,直至入城二十多年了,再没吃到那样甜的瓜。

瓜摘下放在棚子里,放在炕头灯窝上,挂在正间的篮子里。有的送了亲戚,有的给了左邻右舍。细心的弟弟数了数少了一个,奶奶漫不经心地说:“可能让馋猫们摘走了。”“不对,奶奶,我,天天数,怎么会呢?”奶奶仅皱了一下眉头:“可能是夜里摘走的,也许你数错了……”

门口那麦秸垛自从熙熙攘攘的瓜被摘走后,就像养了一大群女儿都嫁人了,便影子一样沉寂了,门可罗雀。随着寒夜在逼近,它一天天在瘦小,化作一担担的灰烬,被父亲草草送往野外那片冷绿的麦地。

除夕之夜,门口那巨人算是彻底趴下了,草破山河在,就露出那瓜,好端端隐士一样卧在那里,它整整卧了一冬啊!送瓜上门,这在除夕是非常吉祥的,瓜菜(财),瓜菜(财)!奶奶就把它煮了,先给祖先们供上。隆冬寒夜,满家洋溢着浓浓的瓜香,一面吃着瓜,一面想象着场院里那个还没动封的大麦秸垛,它一准能支撑到来年的麦黄呢。